- 小奇取名网
- 濮阳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濮阳(Pú yáng )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复姓。古代有一条河叫濮水,濮水北岸(古人将山南水北称为阳)一块丰饶的地方叫濮阳,那地方,就在现今的河南濮阳市。
濮阳姓基本介绍
濮阳[濮阳,读音作pú yáng(ㄆㄨˊ ㄧㄤˊ)]
濮阳姓姓氏源流
濮阳(Pú yáng )姓源出有:
濮阳姓源流一
源于地名,出自上古时期濮水流域住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濮,原为河南、山东地区一条河流的名称,古称濮水。在上古时代,山峦之南坡、河流之北岸被人们称为“阳”,在濮水北岸居住的人们就按习惯称所居之地为“濮阳”,是一片广大的地区。古濮水在人类社会中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上游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城西南从“四渎”之一的古济水(今小清河)分出,大致沿现在天然渠走向至长垣县赵堤又沿回墓沟走向进入今濮阳境内,往东北方向横穿濮阳县全境,之后出濮阳穿范县东入山东省境内,又汇入济水。古濮水在历史上孕育了濮阳(今河南濮阳)、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部)、临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镇)、濮州(今山东鄄城)、咸(今河南通许)、洮(今山东汶上)等一大批城镇,孕育了一支古老的部族——濮人,诞生了中华民族文化之先河的“桑间濮上”、“卫风新声”。上古时代所称的“四渎”,即“江、河、淮、济”,也就是今天的长江、黄河、淮河、清河。古济水是发源于河南省境内的一条古老河流,流经河南,与黄河大致平行穿越山东而入渤海,在山东境内今称“清河”,清河与并行的黄河相较是一条小河流,因此被后人称作“小清河”。在历史上,黄河曾改道夺小清河入海。古濮水,就是古济水的一条分合支流。
颛顼陵 远古时期,中原部落联盟首领颛顼帝因濮阳之地十分丰饶,遂在该地建立了都城,因此该地区也称“帝丘”,后来其地住民就以地名为姓氏,称濮阳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这在史籍《姓氏考略》上有记载:“濮阳氏的先祖原居于澶州,后以地为氏,望出广平。”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上亦有相同的记载:“濮阳氏,其地在澶州,后汉外黄令牛述,以濮阳潜为主簿。”古代的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阳市的南部。
后濮阳氏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濮氏、阳氏,亦有维持濮阳氏复姓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濮阳氏、濮氏、阳氏共邑为源,但未必同宗,堪称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濮阳姓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成公的后裔,属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成公姬郑在执政时期(公元前634~前600年),将国都从楚丘(今河南滑县卫南坡)迁至濮阳。到了战国时期的周显王姬扁二十三年(卫成侯姬遫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卫成侯自贬为侯爵。再传至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卫孝襄侯五年,公元前320年),卫孝襄侯自贬爵号为君,以表示卫国与战国诸雄争霸无涉,史称“卫嗣君”。其实这时的卫国已经非常弱小,仅据有濮阳一城之地了。
到了先秦时期的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三年(卫怀君三十一年,魏安釐王魏圉二十三年,公元前254年),卫怀君去朝见魏王,魏安釐王却乘机杀死卫怀君,灭了卫国。到了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卫元君姬元元年,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年),魏安釐王让卫国复国,但是立的是自己的女婿姬元,史称“卫元君”。秦王赢政八年(卫元君十四年,公元前239年),秦军攻占了濮阳城,秦王强行迁徙卫国于野王(今河南中牟)一耦。卫元君去君世后,儿子姬角继位,史称“卫君角”。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而卫国却因为实在太弱小的缘故,不值得那位始皇帝再去“灭”了,所以反而得以继续存国。一直到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卫君角二十一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诏废黜了卫君角的爵位,卫国至此才在立国八百三十八年后真正灭亡,共传三十五位君主,是整个两周至先秦时期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
在卫成公以后历朝卫国君主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人以都城名称为姓氏,称濮阳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濮氏、或谐音的蒲氏、莆氏,以及阳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濮阳姓得姓始祖
颛顼(高阳氏、少昊)、卫成公(姬郑)。
濮阳姓祖先 颛顼姓姬,号高阳氏。传说活到98岁,在位78年。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外广阳里(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死后又化为半人半鱼的“鱼妇”。他幼年曾去叔父的“少昊之国”游玩,10岁时就帮助治理国政。20岁时当了首领。当时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依然敬奉他们的巫教、崇拜鬼神。颛顼袭位后,下令禁绝巫教,要九黎族遵从黄帝族的教化。他又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颛顼是高阳氏。在高阳氏的部落里面还有八个有名的氏族。这八个有名的氏族是:苍舒、大临、庭坚、仲容、叔达等,其中庭坚这个部落一直存在,并且直至春秋时代仍同皋陶并祀依照古代“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传统,颛顼也属于夷人的一个分支系统。颛顼活动的地方在卫(今河南濮阳),后来因为受到蚩尤战败的影响南迁至郑(今河南新郑)。
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三杨庄土山之阳,人称“二帝陵”。颛顼陵居东,帝喾陵居西,两陵相距60米。颛顼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53米,高约26米;帝喾陵略小且居后两米。据专家分析,这种长辈陵冢大、晚辈陵冢小;长辈陵位趋前、晚辈陵位趋后的殡葬方式,正好印证了颛顼帝“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二帝陵园从下至上有御桥、山门、庙院、陵墓、碑林及纵横其间的甬道,占地面积350多亩;陵墓四周有围墙,称“紫禁城”。史书记载,二帝陵建筑宏伟,碑碣林立,松柏蓊郁,历代帝王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农历三月二十八为颛顼帝诞辰日,民间祭祀大戏喧嚣,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热闹非凡。但因年代久远,陵区地处黄河故道和紧靠硝河,河水多次泛滥,风沙肆虐,到清朝同治年间,陵墓和建筑群全部被黄沙掩埋地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特别重视对二帝陵的保护和开发。政府连续多年在二帝陵区和周围育林封沙,使整个陵区被数万亩苍茫的森林所环抱。特别是1986年以来,对二帝陵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清沙、钻探和开发建设,原有的山门、宋井、庙宇、碑亭、陵墓、围墙和多条甬道相继重见天日;挖掘出165块御制祭祀碑、大量仰韶、龙山文化陶片及其他文物碎片;在陵区内,经过科学钻探表明,深层尚有大量碑碣及陶片。近年,当地政府对二帝陵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先后修建了山门、祭拜殿、二帝塑像、棂星门、碑廊、配殿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陵园外,芳草萋萋,林涛奔涌;陵园内,松柏参天,庄严肃穆,透出了帝王陵园的沧桑与威严,一年四季前来寻根拜祖的海内外华人、华侨络绎不绝。200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颛顼、帝喾二帝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设置了专业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安阳市人民政府、内黄县人民政府都隆重举行盛大的公祭大典。每年这一天,都有数十万内地、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夏子孙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即时礼炮轰鸣,钟磬悠扬,颂歌齐唱,共祈华夏血脉永昌、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另一种说法:颛顼墓位于聊城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处。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商丘(今河南濮阳),在位七十八年”。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颛顼墓是真是假,目前尚不敢断言,但据文物考古调查,此处系一古化遗址则确凿无疑。该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为黑灰土堆积。遗址表面散布着不少陶片,可识器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名“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彭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
濮阳姓迁徙分布
濮阳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二十四位门阀,望族出博陵郡、平陵郡。濮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濮阳原为地名,当地有一条河流名濮水,此河的北岸按习惯就称之为濮阳(古代河之北岸为阳),即今河南省濮阳县。最现是古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他是黄帝的子孙)的后人于此居住过,当地人就以地名为姓,流传下来。春秋时,卫国郑大夫居于濮水之北,也有说其封地于濮水之南,后人就以濮阳为姓。从《姓氏考略》上考证,濮阳的先祖居于澶州,后以地为氏,望出广平。同样《通志·氏族略》上亦有“濮阳氏,其地在澶州,后汉外黄令牛述,以濮阳潜为主簿。”的记载。古代的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方。“濮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名,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便已出名,这个地方位于今河南省东北隅,黄河的西北。相传上古的颛顼帝陵仍为我国的著名古迹之一)。颛顼帝的后世子孙有居住于此地的,因而以地为氏,称濮阳氏。望族居博陵郡(今河南的濮阳市,古称澶州);平陵郡(今山西文水县东一带)。
如今在江苏省的海门市、安徽省的广德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濮阳姓郡望堂号
濮阳姓郡望
博陵郡: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东汉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为博陆县。西晋时期改置为博陵国,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时辖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北魏又改为博陵郡。隋、唐两朝时期有定州博陵郡,但并非晋朝时期的博陵旧地,而是在今河北定县一带地区。
平陵郡:汉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山西文水县东一带。晋朝时期改为平陵县,属于青州济南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部一带地区。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濮阳姓堂号
博陵堂:以望立堂。
平陵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相吴堂:三国时濮阳兴任会稽太守,他和琅琊王孙休的交情很好。孙休做了东吴皇帝后,封他为外黄侯,拜丞相。濮阳氏因以"相吴"为堂号。
濮阳姓家谱文献
安徽桐汭濮阳氏旧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写本,残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宣城地区广德县档案馆。
濮阳姓宗祠楹联
濮阳姓四言通用联
姓启濮水;
望出博陵。
——佚名撰濮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濮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东吴丞相;
武德将军。
——李文郑撰濮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陈留人濮阳兴,字子元,出身士族,年轻时就名闻江东,孙权时,曾任县令、太守等职。任会稽太守时,对住在那里的琅邪王孙休很好,孙休即位为帝,任他为太常、卫将军,官至丞相,封外黄侯。孙休病死后,他和张布废掉太子,另立孙皓为帝,因为孙皓既残暴又腐朽,他又感到后悔,被人告发,为孙皓派人所杀,下联典指明初广德人濮阳成,字子义,沉勇而有大志,膂力过人。曾跟从太祖到宣州大阅兵,任灵璧侯汤和手下的百户。后屡立战功,封武德将军。
上虞贤宰;
东吴将军。
——佚名撰濮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濮阳潜,为上虞县宰,有贤名。下联典指三国濮阳兴,仕吴为卫将军,平军国事。
平章军国;
怀保陇西。
——佚名撰濮阳姓宗祠通用联
联释同上。
濮阳姓七言通用联
英才毓陈留秀气;
潜德遍陇西黎民。
——佚名撰濮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汉代名人濮阳潜。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丞相濮阳兴,字子元,陈留人。少有士名,孙权时使蜀,还会稽太守,有声名。
濮阳姓八言通用联
濮水悠悠,流长源远;
阳光煦煦,景妍气和。
——佚名撰濮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濮阳复姓“濮阳”二字的嵌字联。
濮阳姓姓氏名望
濮阳姓濮阳兴
濮阳兴 三国时吴国的文官。字子元,少有士名,孙权时使蜀,做过会稽太守。吴国君主孙权的第六儿子,名叫孙休。濮阳兴和孙休是好友。后来孙休继位,称景帝,就任用濮阳兴做丞相,封外黄侯。永安中休卒,万或劝兴迎立程侯皓,加侍郎,领青州,俄为或所谮,徙广州,道追杀之,夷三族。
濮阳姓濮阳成
明朝武将,沉毅有远志,累立战功,朝廷封他世袭金山卫百户,为武德将军。
濮阳姓濮阳瑾
明朝文士,因科举成绩优良而被任为地方官,在山东宁阳县任县丞,政尚宽平,赈饥有功,远近赖以全活。
濮阳姓濮阳来
明嘉靖年间出任南昌府通判,以操履清白而见称。
濮阳姓濮阳潜
(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官吏。官为上虞县宰,有贤名。
濮阳姓濮阳耒
(生卒年待考),广德人(今安徽广德)。著名明朝官吏、经学家。明嘉靖年间出任南昌府通判,以操履清白而见称。
濮阳姓濮阳渐
(生卒年待考),字子开;广德人(今安徽广德)。著名明朝大臣。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选贡生,任徽州府训导,逾年致仕。有才略。著有《晚山阁诗集》、《元水阁集》。
濮阳姓濮阳慎
(生卒年待考),字徽五,号木斋;广德(今属安徽)人。著名清朝诗人。从其兄濮阳模学诗,一年而成。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贡生。著有《木斋诗集》。后来陈毅元帅曾录其诗入《所知集》。